◎栗思
身為一個自栩美食家的吃貨,我始終相信,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種無可取代的「療癒食物」(COMFORT FOOD),可以在放鬆享受時大快朵頤,也能在疲憊無力的時候撫慰心靈。對我而言,炸雞的療癒力顯然是個中翹楚。金黃外皮或許酥香、或許薄脆,或者帶著清爽調味,或者沾裏濃醇醬料,搭配內裡軟嫩多汁的鮮美雞肉,口感絕妙,讓我一直在減肥,卻始終戒不掉。也許和我一樣沉迷的人不在少數,世界各地幾乎都有美味的炸雞料理,風味各異,卻無一不是令人難以抗拒的美味。
之前曾在本專欄介紹過使用市售炸粉的偷吃步日式炸雞,固然已經是好吃又下酒的不敗菜色,若能再加上一些簡單的風味及變化,更增添享用時的趣味性和話題。以下先介紹三道亞洲風味、風格各異的炸雞料理,只要不太苛求完全的「正統」,都可以是無需特別注重醃料和麵糊的基本款。如果不想自己動手油炸,又想嘗試異國風味…感謝台南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鹽酥雞攤位,選一間符合個人喜好及需求的店家點餐,外帶回家再稍作加工,令人吮指回味的好料,馬上精彩上桌~
.韓式炸雞
傳統韓國料理常以燉煮和醃製食品為主,現今的韓式炸雞,據說最初是在韓戰時期由駐地美軍傳入,到了八○年代,才由原本的西式炸雞發展出結合各種韓式醬料的做法,韓劇〈來自星星的你〉熱映後,一時蔚為風潮。在各種不同風味的韓式炸雞裡,最常見也最受歡迎的,無非是鮮紅香辣的經典韓式辣醬口味和原味炸雞各半的「半半」,今天介紹的也是這個類型。
洋蔥切成細細的碎末、蒜頭磨泥,在炒鍋裡倒入足量植物油和小塊無鹽奶油熱鍋以中小火炒香,再加入蕃茄醬、韓式辣椒醬、米酒、醬油、糖拌炒到開始變得濃稠,就可以關火,並將瀝掉多餘油脂的炸雞倒進鍋裡沾裏醬料快速盛盤。個人喜歡選用雞翅和翅小腿(或稱棒棒腿)等帶骨部位,鮮嫩肉質先以中溫炸到八、九分熟,再回鍋高溫快速地將外皮炸得金黃酥脆,裏上甜甜辣辣的韓式辣醬,灑上白芝麻或杏仁碎,濃郁又清爽的口味,最適合直接用手指抓起炸雞,一手辣味一手原味,連咬帶啃地吞吃下肚。待到重口味的火熱後勁浮現,再喝一大口冰涼的啤酒…爽快!
.日式南蠻雞
講到南蠻雞的由來,必需先繞上一小段日本史。從西元七世紀開始,日本曾基於保護農耕、宗教信仰等因素,經歷了長達一千二百餘年的禁肉史,當時較易取得的正規蛋白質和油脂來源僅有水產和植物,烹飪方式多以水煮和生食為主,自然不可能出現油炸料理,更別說是炸雞了。直到歐洲貿易船(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人)敲開了日本幕府的大門,日本受西洋料理手法影響,以水產和蔬菜等主食材發展出天婦羅、甜不辣等炸物,最終在明治天皇解除「禁肉令」並大力提倡肉食(尤其牛肉)後,肉類料理在其後數十年間,才以「開化」之姿慢慢透過和風洋食的形式,在民間普及開來。昭和年間,位於日本九州宮崎縣的洋食店「おぐら」結合葡萄牙料理手法,創作出「南蠻雞」(チキン南蛮),從此成為風靡日本的平民美食,至今已五十餘年。
曾經在台灣的日式炸雞專賣店裡吃過幾次南蠻雞,通常都只是單純日式炸雞,沾裏以切碎酸黃瓜、水煮蛋混和美乃滋調製的塔塔醬食用,固然好吃卻容易膩,本來覺得有些名過其實,後來才發現是台灣店家出於不明原因漏掉了一道重要工序。其實這道炸雞料理的精華,在於去骨雞腿肉切大塊炸好離油後,需趁熱沾浸以糖、醋、味霖、醬油混合而成的甘醋醬汁,讓炸雞外皮充分吸收酸甜醬汁,再加上濃郁溫醇又帶點刺激感的塔塔醬,口感柔嫩滑潤,搭配清脆生菜食用,風味絕佳,無論配飯、配酒還是單吃,都能讓人一口氣吃掉一整盤,回味無窮。
.椒麻雞
每吃泰國菜必點的椒麻雞,其實不是正統泰式料理,而是來自雲南的滇菜系統;而其中使用花椒為主要香料的作法,又據傳是受到了川菜裡同名的涼拌菜影響。椒麻雞在台灣常被冠以「泰式」名頭,一說是因泰北與滇緬因地源關係鄰近,料理相互影響所致;另有一說則指由於最初在台灣開設泰式餐廳的,多半為自雲南移居泰緬地區的華僑,所以許多滇緬料理也就跟著出現在菜單上了。回頭想想,我第一次吃到椒麻雞,還真的不是在泰式餐廳裡,而是大學新生報到的第一天中午,跟著家長在熱辣陽光和滿坑滿谷的人潮中尋尋覓覓,好不容易在週邊商圈發現一間相對冷清的滇菜餐館還有空位,迫不及待走進去亂點一通的結果…
咳咳,太過遙遠的記憶就不多提了。總而言之,椒麻雞雖源自滇菜,至今已經融合了台式和泰式口味,成為國內廣受喜愛的風味料理之一。有人說這道料理的重點在於醬汁,我則認為醬汁、炸雞腿排和舖墊其下的高麗菜絲,缺一不可。拿出以低溫逼出花椒粒香氣預先煉好的花椒油(亦可以市售花椒油或香油加花椒粉代替),加入醬油、魚露、檸檬汁、糖、少量涼開水和切成碎末的蒜頭、辣椒、香菜拌勻,就可以豪氣地連汁帶料淋上切成大塊的金黃雞腿排和高麗菜絲。色彩繽紛酸辣開胃的醬汁帶著強烈的香氣和剌激感,咬一口軟嫩多汁的雞腿排,搭配清脆冰涼的高麗菜絲,酸、香、麻、辣又帶著鹹甜的絕妙口感,在嘴裡達到完美的平衡,光是想像,就讓人食指大動,忍不住口水直流!